今天晚上小朋友睡覺前,芊芊說,老師指定家長要寫的作業,內容是老師指定的國語日報文章讀後心得,寫完簽名交由小朋友帶回;文章名稱是"自律與常規是學習的基礎",趕快看過後完成...
無所不在的學習[1]-讀後感
初看無所不在的學習時,直覺是非常訝異,進一步再看下去,可以發現教育評論者對於教育事務的迷思
1. 學習成長在環境部分,父母的職業、居住的環境、家庭經濟的差異,都會造成教育基礎觀念的差異,台灣最常見到探討的問題,如城鄉差異,文化差異(原住民、外籍配偶子女),弱勢團體(主要指貧困家庭教育)…等議題,換句話說,就是馬斯洛(Maslow)所提的需求層次,每個人能夠表現的部分,受其所處的層次所限制。
2. 在兒童個人部分,包含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我們就迦納(Gardner)多元智力的理論而言,語文、空間、邏輯數學,乃至於肢體、音樂、人際、內省跟自然觀察等智力差異;史坦柏格(Sternberg)智力三元論中有肆應性、經驗性、組合性的不同,不論如何,都告訴我們兒童教育不能一概而論。非智力因素在性向、性別、成就動機等各方面均存在個別差異。
拋開理論不談,父母與師長都了解,所有的兒童本質上是有差異的,即使沒有使用量表當作工具去衡量,日常觀察也可以得到這樣的結果。這樣就開始我閱讀完後發現這篇文章最主要的基本問題,將孩子囊括成一類,用一個方法或手段達到教育目的的荒謬性。
舉例而言,如果父母本身是夜市擺攤、早餐店老闆或員工,要如何控制九點上床六點起床的規律性。如果屬於低收入戶,如何讓正餐「以新鮮的當季蔬菜為主」,並且「準備許多水果及全麥麵包」還可以參加運動社團;至於做家事,也要視兒童肢體發展的進度進行對等的工作量要求。
作者提出在小學四年級後經過討論與規畫時間運用,不用催促即可主動、積極進行,同樣是假設兒童在理性條件下的行為模式,未考慮情緒發展差異,由其所謂的「紀律」只是養成固定的行為模式與習慣,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目的;而且過度強調紀律,對於目標的自主發展與創意開發,未必有正向幫助,如果我們要達文西九點上床、六點起床,準時上學,課後運動與按時寫好作業,不要隨意到戶外遊蕩,是否仍能發展出未來一位集物理、生物、工程、藝術能力於一身的人才。
在這邊,我並不是反對作者所說的一切,而是認為作者以個人行為經驗,推論成整個兒童教育活動的一致性是非常不適當的,就像當初大家認為諾貝爾化學得主一定懂教育改革,而放棄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意見一樣。在教育上,我並沒有更高明的意見,但是我認為,簡化問題,把過程當成目標都容易讓家長成為兒童發展的阻力。
[1] 李偉文,無所不在的學習-自律與常規是學習的基礎,國語日報,98年12月3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