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老婆大人從雨聲帶回一個小故事,雨聲畢業的小朋友就讀天母某國中,班上有位亞斯伯格症的同學,這群發展中青少年覺得同學是"怪物",用言語和行動明顯的排擠;雨聲的教育讓孩子是這個班上唯一會主動接納和照顧的學生,結果,"怪物"的同類也是"怪物",同樣遭受排擠跟語言侮辱,小孩把情緒帶回家中,家長只好告訴他,在可以的範圍內,就幫忙,如果造成困擾,不得已只好保護自己。
這故事結局是亞斯伯格症同學的父親,到校幫忙解釋後,這群青少年理解並接納,算是皆大歡喜吧! 對於這個故事,我們夫妻開個小會,如果我們碰到同樣問題怎麼辦! 現在要如何教育小孩遇到相同情形的解決方法;結論,不要給其他的方案,就照目前這樣吧!雨聲國小可能是難得能讓資源班學生和其他學生能自然相處的正常教育環境,我們夫妻的想法,並不是僅僅資源班小朋友獲益,我家的小朋友能從這裡面學到人與人之間,都有差異性,但差別大小並不影響人的價值。沒有透過教條和大道理的說明,這是"人"的基本核心,我不知道花很多錢學會各項才藝後,是不是能夠具備同樣的觀念;至於到了上面那種班級的環境裡,就只有家長與學校多溝通幫忙,總不能讓孩子們都變成具有競爭力的野獸。
當然,這不是說我會反對上面雨聲家長的處理方式,在小孩面對重大壓力時,避重就輕,保護家人免得受傷,這不是局外人可以評論的。
另一個雨聲畢業生的故事結局不是那麼好,一位資源班的學生畢業後就讀天母地區的另一個國中,我猜-僅只於猜,學校並未注意資源班學生的特殊需求,讓資源班家長與學生獨力面對環境各種排斥和誤解,這是在雨聲校園內不會發生的事-幾乎所有的學生與家長都理解並支持這些同學,這位媽媽除自己要花下很大的精力去照顧小孩外,可能還要應付小孩由學校同儕團體排擠所受的傷害,心力憔悴下丟下十幾年的寶貝自盡。
聽老婆大人說,消息傳回來,常到學校的家長們私下聊,未來所有畢業的家長們都要互相保持聯絡,出來聚聚閒聊,不要再讓任何人去獨自面對困擾的環境。
基礎教育,不就是教怎麼做人嗎?教小孩也教大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